产品思维:从新手到资深产品经理

产品思维:从新手到资深产品经理

一、认知用户:用户是一切产品的源头

1、用户画像

用户画像的种种特征和描述,延伸出来的是用户生活工作的环境,是他们日常的心理状态,也有他们的认知能力等。

2、全面认知用户特征

用户群体特征的重点并不是“描述”,更多的是“区分”。用户群体及特征能帮我们区分哪些是我们的真实用户,哪些是潜在用户,哪些是我们的核心用户,哪些是边缘用户。

3、用场景判断用户真实需求

用户场景是对产品所在外部环境的描

  • 考虑使用手机的物理环境
  • 考虑用户所在的社会环境
  • 考虑用户的心流

如果产品在用户场景上定位清晰,是非常容易宣传和推广的。这样不仅可以单向获取用户心理账户来满足需求,还可以反向影响用户心智。

4、探索用户心智

如果说用户是产品的根源,那么用户心智就是用户需求的根源,用户所做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是他们在具体场景下,认知某件事后的反馈,这个认知的基础是用户心智。

社会心智:社会对每个用户的影响

  • 物质和经济资源
  • 社会资源
  • 文化资源

认知心理学

  • 损失厌恶:通过发放大量的优惠券,然后反复提醒消费者:“要是再不赶快使用,你就损失了一大笔钱!”
  • 框架效应:面对同一个问题,在使用不同的描述后,人们会选择乍听之下比较有利或者更顺耳的描述。
  • 锚定效应:可锚定的通常都是价格,有时还会有例子中提到的功能、质量等。总之,一旦你建立了初始锚定认知,后面的认知就会基于这个初始参考物来做价值判断。
  • 注意力偏差:主线流程之外的信息和功能,默认用户不了解,大段文字和小字,默认用户不会阅读,重要的流程步骤和信息,需要更突出或阻断式提醒
  • 主观验证、证实偏见和逆火效应
  • 概率思维和0/1思维:比如我们是一个搜索引擎平台,提供医疗广告信息,那么对于一些患重大疾病的用户,我们平台的广告就是决定他们生死的因素,不能儿戏。
  • 知识的诅咒:意识到自己不是“全知”的,而用户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。
  • 峰终定律:高峰(不管是正向,还是负向)时与结束时的两个感觉,是未来最容易让人回忆起的体验。
  • 宜家效应:对于用户花费时间和精力得到的权益或者虚拟物品,在做削弱它们或者导致它们贬值的事情时,要特别谨慎。
  • 间隔效应和延迟效应:有间隔的重复接触会有更好的记忆和学习效果;长延迟时间的少次接触有较好的记忆与学习效果。

5、找到真实有效的需求

  • 用户诉求不等于需求
  • 清晰认知这些诉求背后的需求,知道“更快的马”背后是“更快的交通工具”。
  • 需求的主体是目标用户
  • 需求具有时空约束
  • 发现需求,而不是创造需求

二、创造价值

1、基于需求判断价值

  • 产品价值是用户的主观感受
  • 用户价值受社会心智和认知行为影响
  • 用户需求与用户价值是一体两面,一个关注问题,一个关注解决问题。

    2、核心用户价值就是产品价值

  • 好的创业项目和好的商业模式,永远要一句话就能讲清楚
  • 产品价值=(新体验-旧体验)-迁移成本
  • 产品价值=平均创造的用户价值×覆盖的用户数量
  • 既不能要求公司完全不考虑自己,去做公益慈善,也不能让公司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把每个用户都得罪了

    3、用户体验=可用+易用+稳定性

  • 可用性:让用户达成预期目的
  • 易用性:让用户达成目标的成本降低,效率提升
  • 稳定性:降低不可用,不易用的概率
  • 超预期:让用户有超过原本预期的感受

三、产品落地

1、探索供给侧价值

  • 独立品牌产品:单向提供功能和服务的产品
  • 平台类产品:多方撮合平台型产品
  • 供给侧画像:知道了用户价值,需要什么条件要做什么才能实现?
  • 商业价值:1、流量模式-广告;2、交易模式-平台型和自营型。

    2、4步骤驱动产品迭代

  • 1、判断最重要的体验差
  • 2、新体验的最小成本尝试
  • 3、观察结果,识别正误
  • 4、坚持对的,放弃错的

    3、深度认知和决策

好的用户专家和产品专家,要能够洞察用户和产品,能够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背后的用户价值和他们的行为模式,看到如何搭建产品模型,怎样创造价值等。这需要深度认知和决策能力,而不是依靠使用工具和对既有方法论的熟悉程度。